科普活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活动 > 核电

公众宣传也是核电发展大计

发布时间:2014-06-05 作者: 管理员 阅读量:652

公众宣传也是核电发展大计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危机不断升级,公众对核电的信任危机也随之升级。核科普公众宣传、公众开放日、走进校园说安全……为的是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核电的认知,为了央企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成为全世界在建核电项目数量之最的今天,危机的程度可想而知。福岛再也不像三里岛、切尔诺贝利那样离我们那么遥远。为了还核电以客观面目,为了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核电企业、行业协会等踏上了核科普公众宣传之路。
    “震动”的是信任
    2011年3月12日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氢气爆炸, 3月15日,2号至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一址多堆的每一个机组都没能亮出震后安全信号,核电危机不断升级,公众对核电的信任危机也随之升级。
    事故后,网上论坛中陆续出现“强烈反对在当地建设核电站”之类的帖子。一位网民评论:业内人士常常用坐飞机和坐汽车来比喻核电和煤电的事故发生概率。飞机的出事概率远低于汽车。换句话说,核电的事故发生概率比煤电要低得多。不过,从心理层面来讲,人们坐飞机时远比坐汽车更为紧张,对于核电亦然。毕竟公众对核电知之甚少,为数不多的印象多来自于画册和电视上的“蘑菇云”。
    《科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他的文章中描述:情况并不乐观,福岛核事故以来,核电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质疑。各国政府、核电业内人士的态度与民众、媒体及环保组织的声音针锋相对。核电舆论危机的背后,有着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有着企业利益与民意向背的纠结。
    舆论的压力甚至直接来自于核从业人员的身边。一位核行业内从事新闻宣传的工作人员说,福岛核事故后,父母告诉她,如果在家乡建核电站,他们会投反对票。而这位工作人员最终也没能说服家人。
    对核电的具体认识,更多普通民众感到的仍然是神秘和不可知。事实上,除了普通民众,不同的声音也在其他层面多有发出。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就不赞同国内相关人士的乐观态度。他认为,核电发展不能搞“大跃进”,仅从国内现有的技术和自然条件去论述中国核电比日本安全,没有说服力。
    央视主持人芮成刚接触过很多核电宣传。但是,他在采访素有“核电女王”之称的阿海珐执行总裁罗薇中时,显得有些沉重:“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日本核泄漏,我相信我们所畅谈的核能给人们带来的是便利。但是,残酷的事实就摆在我们的面前,核能到底是造福人类的天使,还是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恶魔?有人说,我们必须放弃核能。日本福岛核泄漏恐慌,还有25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都让我们至今心有余悸。”
    核能是天使还是恶魔?“潘多拉魔盒”是否会永远紧闭?百姓在恐慌中质疑,媒体在质疑中否定。显然,中国核电安全运行20年的良好实践经验,没能缓解福岛核事故带来的核电信任危机。
    坚定的是信心
    突发事件导致的是社会危机,面对社会危机采取应对措施是央企的社会责任。
    新闻报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相对于其他信息渠道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权威性与及时性。新闻报道可以化解谣言、稳定人心,可以引领健康心态、促进社会稳定,可以凝聚民心、团结力量、战胜困难。福岛核事故后,来自各核企的专家们现身说教,与媒体互动的纪录一直续写着。
    这些专家们要阐明的是,核电安全是在人类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核电的安全尚有提升空间,确保核电安全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专家们要表明的是,国家需要核能,因为它依旧不可替代,它让一切的经济复苏乃至发展不会成为纸上谈兵。
    关键在于沟通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对于核电安全问题,公众立场尤为重要。它是政府决策的基础,也是核电事业生存的先决条件。
    世间的事情永远是一分为二的。在国内对核电安全的认识逐步演进的行程中,福岛核事故使决策方更理性地倾听公众意见。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也迎来了它的最佳时机。
    “还记得秦山核电站开工的时候,我曾经很担心与核为邻是否安全的问题,可是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了核电的安全。但福岛核事故让此前的一些疑虑又回来了,我一定要亲眼看看核电站,看看它是否真的安全。”70岁的嘉兴市居民平幼泉带着自己的疑虑,在中核集团公司举办的公众开放日的活动中,走进了秦山核电基地。
    按照国际核电发展通例,发展核电要征询当地公众意见。再加上核电本身的神秘性和特殊性,核电的公众宣传成为各国政府和核电企业要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
    法国是开展核电公众宣传和核信息公开最为深入和广泛的国家之一。在这个核电比例超过总发电量80%的国家,公众可以登录核安全局或其他监管机构网站查到核电站建设、运行的各种文件、资料,也可以很容易地从报亭上购买到当月出版的《核安全监督》月刊。法国的种种做法构建了一个较为健全的核电公众宣传体系。
    自核电发展以来,我国政府和核电企业也都十分重视核电公众宣传。作为中国核电发展的主力军,中核集团公司的公众宣传活动更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从一年一次的核电展览,到各种科普产品,从集团门户网站到自办媒体,核电科普内容占据了重要位置。
    然而,福岛核事故的发生,让我们反思到,在公众宣传上,我们还可以更有作为。
    抓住时机进行公众宣传。日本是唯一遭受核武器危害的国家,日本民众对核的敏感,应该远超别国。但令我们惊叹的是,对于福岛核事故,日本国民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恐慌。反观以往,他们多次利用事故发生节点,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1999年9月30日,日本东海镇燃料后处理公司发生核泄漏,造成两人死亡。这次事故使得日本核能的公众支持率从81.9%猛降到32.2%。针对这种形势,日本政府并未放弃,而是不断加强沟通力度,发放调查表,细致入微、深入民众做***活动,在其网站上实时通报机组运行状况。
    与之相反的是,2010年7月16日,中石化辽宁大连新港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原油泄漏进入渤海湾。事件发生之后,事故的责任方之一中石化一直保持沉默,连续多次缺席大连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也极少用其他方式与公众沟通,被公众称为“沉默的危机***”,备受公众指责。
    当“不可回避”摆在了危机者面前时,抓准时机,借势而为,变被动为主动是“***”的经验所在。
    语言是“***”能力的体现。“***”是以“对话”为态势的,要运用语言的技巧而最终达到掌握话语权的目的。在危机管理的艺术中,“***”是“对话”能力的体现。
    在尚不明朗的风险面前,科学、理性的语言并不足以消除恐惧和压力下民众的心理诉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性使然,不过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沟通理念和方式出了问题。
    “目前核电厂发生可能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质的极限事故的频率可以控制在10-4/堆年至10-6/堆年。”这是我们常用的宣传语言,但是,在公众心目中,“概率很小”与“概率为零”是两回事。
    美国核管会员工的培训资料上写明,工作人员与一般群众就核电风险进行交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无论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都要始终诚实地回答,可以用“知道的只有这些;在我们所讲述的内容中,如果有不确实的部分,只要一经得到新的信息,我们就会更新”这样的语言来回答。
    对待政府官员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对待学生更是要讲究“小听众”的心理,生动、形象的语言必不可少。
    突发事件发生后,整个社会及民众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此时的企业如果准确地把握社会心理,积极引导,有力监督,说出民众想说的话,做到民众没有想到却应该做的事,民众就会信赖,企业的社会公信力才能构建起来。
    沟通远比宣传重要。公众宣传和公众沟通是有区别的,前者为“我要讲给你听”,后者重在接受方的感受和双向交流。
    日本东北电力公司除开展一般性宣传外,宣传活动计划中还有一种宣传方式为“能源交流活动”,重点实施内容包括:宣传企业为实现低碳社会所做出的努力;加强对下一代能源教育的支援活动;重点开展对带孩子的女性的宣传工作,间接达到对下一代的宣传目的。
    其中,对下一代能源教育的支援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艺术文化、体育比赛、社会接收体验工作活动、科学选秀和能源上门讲座等。
    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回归理性发展。在确保核电安全的进程中,将公众宣传纳入核电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此次福岛核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一个与公众沟通的新时期正向我们走来。

上一篇:核电不可忽视的低碳价值

下一篇:图解核燃料生产过程